10 07, 2020

如何消除內在恐懼?懂得「承認」和「訴說」,比視而不見更有用

2021-01-04T20:00:28+08:0010 7 月, 2020|綜合|

在成長的過程中,我們或多或少會受到他人的批評,而很多人的應對之策就是選擇不去理會,但事實上我們仍舊很難無視這些負面言論。所以比起一味地去忽略,不如選擇勇敢地正視自己的感受,因為它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你對自己的恐懼。   真正的勇敢不是不會害怕,明明害怕卻還是勇敢面對恐懼。我們總以為坦承內心的不安就是向別人示弱,但其實這樣的行為才是最勇敢的,甚至有文獻研究,當我們主動坦承自己害怕的事物,害怕的程度將會有所降低。   蘇珊曾遭大火紋面,她的全身百分之二十受到二、三級燒燙傷,整個臉部滿化膿的水泡,但她沒有選擇躲躲藏藏,反而選擇坦然面對大家異樣的目光,因為她知道唯有積極的去接受自己,才能放下內心的恐懼。   我們或許害怕演講、害怕過去的糗事曝光、害怕眾人的訕笑等等,當我們面對這些時,不妨找個信任的人大膽地法這些感受說出來吧!或許,在坦承後的如釋重負你會發現自己的恐懼「也不過如此嘛!」       把你的恐懼攤在陽光下   我們會害怕別人對我們抱持負面的想法,其實是對自身恐懼的一種投射。 假設某人對你說:「你的綠色頭髮醜死了!」你很清楚不必理會他,因為你明知他在胡說八道。(呃,除非你買的自助染髮劑出包了。) 但如果有人對你說:「你在那個專訪中說的話根本沒有權威性!」那你就會信以為真,因為它呼應了你內心對於自己的負面評價。   各位或許聽過這樣的建議:「別再相信那些會傷及自身的負面言論。」但本書並非撫慰心靈的勵志型書籍,我也不是很會替人加油打氣的作者;要是人生真有那麼好混,我們大可不理會一切事物,更不必耿耿於懷:「我穿這件衣服會不會顯得很胖?我講話時的手勢會不會太多?我身上噴的無味體香劑是不是還聞得出來?」   要我們無視負面言論,真的很難辦到。   [...]

12 04, 2020

甩開恐懼重建自己8步驟,今天開始做吧!

2021-01-04T21:23:33+08:0012 4 月, 2020|綜合|

戰勝自己,克服自己的膽怯,就等於戰勝了最強大的敵人。   無論做什麼事情,我們都應當勇敢面對挑戰,只有不斷地挑戰自我,超越自我,才能夠戰勝成長過程中的一個個困難,成為最好的自己。   心理學家研究發現:人們擔憂的事情,百分之四十從未發生過;百分之三十的憂慮是過去發生過的事情,是無法改變的;百分之十二的憂慮是別人出於自卑感而作出的批評,這些憂慮是多餘的;百分之十的憂慮是那些瑣碎的事情;只有百分之八的憂慮可以列入「合理」範圍,而百分之八當中有百分之四的事情是完全不能控制的。   從以上的數字說明,引起緊張或害怕的十個問題中,真正值得擔憂的問題平均還不到一個。所以,你大可嘗試去做那些令自己害怕的事情。「讓我再試一試」,是成功者的必經之路。要試出好的結果,還要裝出非常勇敢,無所畏懼的樣子,而且全心全意地表現出來。   然而,在學習和生活中,我們經常犯這樣的錯誤:還沒有真正與問題接觸,就將其無限放大,以致於心生恐懼、逃避,最終將自己打敗。實際上,問題絕大多數時候並不如我們想像的那樣嚴重,只要我們撕破恐懼的面紗,相信一定可以解決它。   美國舊金山有位主任檢察官,他現在是個忙碌的演說家。工作表現十分優秀的他,被人看好為明日之星,經常受到各種團體的邀請。可是,他辭謝了好多組織的邀請,如同大多數人一樣,當時的他非常畏懼演講。因此,他必須推辭所有的演說邀請。   他回憶過去的自己,說:「以前,即使是出席會議,我總是坐在最遠的角落,而且從來沒有站起來說過一句話。」   他知道這個問題阻礙了他事業的發展,常常讓他因焦慮而失眠,他知道自己必須採取行動,解決這個溝通的問題。   有一天,這位檢察官又接到高中母校的演說邀請,他立刻發現這是一個絕佳的機會。因為多年來的努力,使他與校方及畢業生都培養了很好關係,再也沒有比這些聽眾更值得他信任的了,而這會使他覺得容易放得開些。   這次他不再害怕,同意前往演講,並且盡可能做好準備。他選擇了一個自己最擅長和最關注的主題──檢察官的工作。他以自己的親身經歷為例子,連講稿都不必寫,更不用特別記憶。他只是走上學校禮堂的講臺向全校師生講話,如同向一群老朋友談話一般。   [...]

Go to Top